講真,我的生活被微信群綁架了
微信的出現,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,不管是遠在天邊的親人,還是多年不見的老友,都能夠隨時取得聯系。但是,有利就有弊,在享受微信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徒增了不少煩惱。最近有不少人抱怨,有了微信,特別是加入了各式各樣的微信群以后,時時刻刻都被抓著干活,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間。也有人認為,群里好友毫無節制地分享自己的生活“炫富”“曬娃”“秀恩愛”,各種各樣的花式“求關注”已經成了道德綁架。
那么,微信群,究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?對于微信群,是否真的是“想說愛你并不容易”?
面對工作群
所有人休息時不關機
手機已經成為僅次于電腦的工作工具。沈陽晚報、沈陽網記者在調查時發現,超過三分之二的上班族的微信上有2個及2個以上的工作群。當記者向受訪市民詢問“能不能在下班后或周末關掉手機”時,所有受訪者都說“不”。“因為總有領導或同事通過微信聯系啊。怎么可能關機?”一名市民無可奈何地說:“我也想把業余時間留給自己或者家人,但在當今社會,誰敢說有特定的時間段是屬于自己的?”
調查中,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,他們被要求加入部門、項目或客戶的社交群中,隨時會接到各種工作或非工作的信息,需要自己不分時段作出回應。還有人表示曾因未能及時在工作群中作出回應而受到過批評,被認為對工作缺乏關注。“我家孩子小,有一次哄孩子時我也睡著了,沒看見經理的要求,結果就被含蓄地批評了,心里挺窩火。”一名女士抱怨說。
不過,也有市民表示,微信群的確延長了自己的工作時間,但是卻是因為自己“意志力不夠堅定”。“我有手機依賴癥,有時候工作的時候不自覺地就去各個群里看看,甚至還會回上一兩句,不知不覺就拖延了時間,降低了效率。我知道這樣不好,但是很多時候控制不住自己。”
群里有人太愛“分享”
不少人內心“求放過”
除了微信工作群會給不少市民帶來壓力,其他諸如“親友群”“同學群”“業主群”的狀況會好一些嗎?答案似乎也不樂觀。
“我退休后,許多以前退休的老同事建了個群。剛開始的時候還挺好的,大家回憶回憶從前,分享點心得啥的,可是后來我就不愛參與了。”一名退休不久的女士告訴記者:“自從有人秀過自己的外孫后,這個群就成了秀下一代的群了,每天不說話,就是‘刷刷’發小孩的照片。剛開始還能夸幾句,后來實在是審美疲勞了。”
市民方女士告訴記者:“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,是來自我媽的‘心靈雞湯’。”原來,方女士的母親經常會在家庭微信群里分享一些養生秘笈、生活小竅門之類的信息。“不看還不行,我媽學會了@我。雞湯文就算了,有時候還分享一些一看就是謠言的東西,我跟她說她還不信,為這,我們娘倆還發生過爭執,想想也真是頭疼。”
還有不少受訪市民表示,微信中各種信息已成為自己焦慮、注意力分散的“推手”。“通過微信,一方面能快速地知道朋友的動態,看到一些獨到的信息;另一方面也被廣告、謠言所困擾,難以分辨哪些是有用的信息,哪些暗含廣告。現在基本上只瀏覽正規主流媒體、部分官方賬號發布的信息,不再看雜七雜八的內容,并將朋友圈里的微商全部屏蔽。”一名市民在微信群的“信息轟炸”之中,摸索出了生存之道。
新聞伴讀
那些被“吐槽”的微信群
●工作群
群里的成員包括領導、同事、客戶等。工作群一方面方便了聯系,另一方面則模糊了工作時間、空間界限,朝八晚五的工作時間仿佛被無限延長。不論何時,領導在群里交代的工作任務,要及時回復,表示敬業;領導在群里聊天,也要適當呼應,不能冷場。在工作群里,即使閑聊也要注意自己的語言,在現實中的客套和禮貌,在網上也一句都不能少。
●家長群
家長群本意是為了建立老師與家長,以及家長之間溝通聯系的信息渠道,但是不知不覺中,也變了味道。家長群在各種群中往往最活躍,也最讓人欲罷不能。A家長說自家孩子每天寫作業到晚上11點;B家長又說他家孩子每周上4個課外班;C家長則發出了全班同學上次考試的成績單,說自己的孩子又進步了10名。看著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做家長的心里能不急嗎?趕緊給孩子報個課外班“壓壓驚”!
●同學群
“工作都快十年了,小學同學突然建了個群,好多人我都想不起來了。”一名市民向記者“吐槽”。不少人認為,畢業多年以后,關系近的自然私下有聯系,關系遠的才通過微信群強行聯系。“有些同學平時不理你,一到結婚、生娃的時候就冒出來,給你發個‘紅色炸彈’,實在是讓人反感。”
記者感言
在群居中保持獨立的屬性
微信群,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。每一個在群內的人,都扮演著特定角色。雖然與實際生活相比,它更加虛擬,但是應當遵守的法則,卻沒有被虛化。領導應當體諒下屬,給他們更多的閑暇空間;朋友應該有所底線,不要影響他人的生活;而最親密無間的親人,也應該學會適度關心,不要去干涉、打擾屬于他人的幸福時間。
畢竟,雖然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,但別忘了,首先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需要被尊重,更應該尊重他人。
沈陽晚報、沈陽網主任記者 蘇慧婷